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篇小说选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篇小说选刊 首页 大论谈 评论家立场 查看内容

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

2012-11-26 19:1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948| 评论: 0|原作者: 孟繁华

摘要: 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 This is Our Literature——gments of Novella in 2009孟繁华 内容提要 2009年,中国的文学生活没有改变,文学还是一如既往地沿着它应该的轨迹在发展。文学没有、也不可能遭遇类似“金融危机” ...
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二)


      在机场转机停留时,丰绮妍打开了电脑。她准时收到了一个新邮件,邮件是一个与她相熟的公司管理人员发来的,在资料中,他证实,落玉川项目的建立远在十年之前。根据资料记载,林志峰曾经秘密派考察队进入了丝碧川与静碧川下面的大峡谷,那个考察队在谷底整整走了两天,峡谷之中植被茂盛,清泉不断,两天后考察队走出峡谷,发现外面竟然是江南平原。

丰绮妍看到这儿,感到了兴趣,她敏锐地想,未来,如果经过认真开发,以湖区处为入口,丝碧川与静碧川之下完全可以做成一个保有自然生态的大峡谷公园。后面的资料证实了她的判断,林志峰也是这种想法,他甚至还想到,等未来把各种商业设施完善后,待峡谷旅游一搞起来,完全可以把整个风景区包装上市。
     于是,现代与传统的争夺在落玉川展开。我更感兴趣的是晓航在这个纯属虚构的故事里,对传统与现代的态度。无论是落玉川还是龙秋泉、龙姗姗,他们是只可欣赏的,那里云雾缭绕的美丽、静若处子的安静、气象万千的琴声等,它离我们是如此的遥远,我们只能在想象中与其遭遇。但传统的先天缺陷——比如龙姗姗的黑白色盲限制了她的视野,她不能、也没有愿望了解外部世界和现代的五彩缤纷;现代就是无边的欲望。按说林老板和丰绮妍开发落玉川,让更多的人欣赏这个世外桃源也没有错,但现代的精于计算并躲在暗处,总给人一种不那么磊落之嫌。无论是童童大脑中的芯片,还是金鱼色彩对龙姗姗的羞辱,都过于残酷甚至残忍。这就是现代。无论传统多么美好和令人眷恋,它都无可避免地要成为过去,都将被消费,这就是现代的逻辑。
      在具体写法上,晓航也别有洞天。这里有现代小说叙述学,有武侠、有玄疑。琴童大赛高潮迭起、古筝曲谱眼花缭乱,细节作为小说的推动力量不动声色,内部结构极其严密。这显然是一部构思久矣的作品。我唯一感到欠缺的是,这应该是一部长篇的结构和内容,因此读来略感纷繁拥挤。但这仍不能淹没晓航个人对小说的理解与期许:“我一直以为文学是一个特别私人的爱好,虽然不至于像情人那样隐秘,但它至少不应该在世俗生活中常常被提起,更别说去获取什么可观的现实利益。我参与这种‘私人’的‘星际旅行’的一个主要愿望,就是通过非凡的努力,到达那种神的光辉可以照耀我的地方。因为理想的存在,我越是在现实中沉浸,就越是反对那种庸俗的现实主义。它使鸡毛蒜皮无限扩大,并以微笑的面容扼杀了文学应有的想象力。在我的观念中,文学的任务应该是这样:它必须创造一个迥异于庸常经验的崭新世界,并努力探索形而上层面的解决之道。”1而他看到一个意大利设计师的家居创意,“运用了中国的古典元素,但是不像我们的设计师那般还是用在家具或者物品上,其运用还是有形的可见的,而意大利设计师的创作则运用了韵味,亮度,色彩,还有一种对于东方文化的感悟,是无形的,所涉及的标的也完全不一样。总之,我看了,很欣喜,真的与我心有戚戚焉!”2的感悟,更是价值连城:对这一文学资源发掘的价值和意义巨大无比。也只有这样,一个“卖金属”的人才能够将一张古筝在纸上弹得上下翻飞——只因为他在文学中搭建了传统与现代峡谷两岸的文学之桥。
二、道德、伦理与都市布景   
       2009年11月10日至13日,《广州文艺》在广东从化召开了“都市文学”研讨会。“都市文学”虽然还是一个暧昧不明的概念,但与会者都意识到了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文学的巨大影响。事实也的确如此。都市文学的数量日益增多,不仅有都市生活经验的作家写都市,而且在其他领域展开故事的作家也参与其间。比如写三晋乡土的葛水平、写小镇“东坝”的鲁敏等,在1009年都将目光和笔触转移到了都市。但今天的都市早已不是欧洲古典的巴黎、维也纳或罗马。我们很难打捞出当代中国的都市文化经验,它像一只变幻莫测的万花筒,光怪陆离难以捉摸。因此,中国当代都市的文化经验,仍然是一个不确定的经验。这种不确定性,我们在不同作家的不同书写中得到了确证。
       陈希我的小说一直被争论不休,《冒犯书》、《抓痒》、《遮蔽》等莫不如此。引起争论的问题当然不止文学观的问题,它还密切关联着社会伦理、道德等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陈希我一直是一个不安分的作家,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显然,他期待自己有所作为,期待自己能够突破庸常的文学书写,为文学积累新的经验。也因为如此,他的文学路向多少有些迷乱,不那么规矩。我们应该尊重作家的选择和探索:我们焉知他的文学闯荡结不出正果?
      但这篇《母亲》似乎略有不同,它讲述的是一个残酷和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个风烛残年的患病母亲,在生命的尽头,是延续母亲痛苦不堪的生命,还是停止治疗结束母亲的生命?这不是一个人可以决定的事情:母亲、子女、医生以及道德伦理、生命尊严、法律等,都扭结在一起。问题的全部复杂性使母亲之外的人都处于迷茫、困惑、两难或逃避、推卸的情境中。我惊异的是陈希我对生命最后状态和治疗过程细微末节的描写:“心内注射。护士拿出一根穿刺针,比常见的针长得多。母亲的衣服被解开了。母亲裸露出了她的身体。光亮得扎眼,两颗乳头赫然在目。这就是我母亲的金贵的身体!我虽然出自这个身体,小时吸过这个乳头,但是对它的模样并没有记忆。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去看母亲的身体。对母亲的身体,我只是崇拜,觉得它不可看,不可亵渎,它是我们心中的圣地。”,但是,更令人震惊的还在后面,母亲的身体裸露出来了:

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Archiver|手机版|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   闽ICP备10010920号,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216号 ------

GMT+8, 2025-5-2 02:20 , Processed in 0.06928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