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篇小说选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篇小说选刊 首页 大论谈 正面对话 查看内容

从“叙述空缺”到“向故事致敬”

2013-4-28 10:27| 发布者: 中选刊廖伟| 查看: 3594| 评论: 0|原作者: 格非

摘要: 【格非】对访谈本身,他略有迟疑,认为“一个作家不该对作品说太多,说得多了就把自己的底给掀了”。一触及小说,他又不自禁地打开话题,进入状态,带着感性又理性的情绪。他觉得,小说在时间的流逝中发生了诸多变化 ...

记者:《隐身衣》里写到的被社会遗忘的人群,与你其他小说中的很多人相似——不为主流社会所了解,对时代、生活有着与众不同的想法,你的小说似乎对社会边缘人更有兴趣。 

格非:我小说里的人物肯定是有某种延续性的。他们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是陌生的、边缘的,《人面桃花》里的秀米、《山河入梦》里的谭功达、姚佩佩,《春尽江南》中的谭端午、李秀蓉,再到《隐身衣》中的“我”都是如此。小说要表达的就是某种既普通又不普通的感情,每个人都有独特性,写作也是如此。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一个小场景都会让普鲁斯特泪流不止,大家会觉得怪异,但对一个哮喘病人来说这就是他的日常情感。 

至于边缘化,可能我的感觉、判断跟大部分人不一样,尤其在社会意识层面上我有自己的看法。但从根本上我和读者是可以互相理解的,我们都是血肉之躯,经历的事件也没有不同。写作就是要通过对特殊经验的展示,跟读者达成某种认同。我希望把我的经验跟大家分享,告诉你我是这么看问题的,我的感情方式是这样的。如果你们能找到共同点,意识到原来我也是这样的,那可能就是写作最大的意义。 

记者:你提到在《隐身衣》里进行了实验和调整,到底是什么实验?最后目标实现了吗? 

格非:我希望在叙事上、处理上往其他方向走一下,为以后的创作做些准备,现在看来达成了我预先设定的目标。这部小说终于回归了第一人称叙事,之前的三部曲都是第三人称叙事。人称的变化必然带来语调的变化,虚拟读者的存在设定了对话的对象和前提,使得叙事节奏更加轻快。再就是小说吸收了一些哥特式小说的特征,不再老盯着社会、人生那些很严肃的东西。 

从写作本身来说,《隐身衣》写得更自由。小说的每一条线索都有无数发展的可能:这个人要不要死,是怎么死的……比如我对丁采臣的设想比最终呈现在小说里的要多很多,小说大概只用了十分之一。但当初写《春尽江南》时就很受限制,延续了那么多年的框架和结构不可能一下子丢掉。写作意味着无数的选择,每写下一个字,就为人物、故事做出了选择,这个过程会产生无穷的变化。 

记者:“江南三部曲”建构了一个始自民国、跨越上世纪50年代、直至当代的“理想国”,它是否比较完整地投射了你的精神世界?在小说中有没有延续至今的思考?

格非:“生活的无数种可能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我在小说里想回答的。我想为社会历史剧变中的个体做出解释,为他们留下曾经存在过的证明,给那些没有放弃梦想的人们一个合理的依据。否则,谁又能证明他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江南三部曲”写的是历史上发生重大转折的三个时期,《人面桃花》从辛亥革命写到民国,《山河入梦》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春尽江南》则已经到了当下。在和平年代,100年跟一天差不多,时间是静止不动的。而在大变革时代,个人变得无足轻重,完全被裹挟进社会历史进程中。 

我在构思小说时总是同时瞄着七八层。最外层的就是“想表达什么”——大致说一个什么故事,时间段如何。第二层,要想好这些人物怎么活动,表达什么感情,人物命运如何,跟社会的关系是疏离还是统一。再往后越来越细、越来越多,小说最后包含的内容远远超出我要表达的。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Archiver|手机版|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   闽ICP备10010920号,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216号 ------

GMT+8, 2025-5-2 01:59 , Processed in 0.07993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