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篇小说选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篇小说选刊 首页 大论谈 正面对话 查看内容

从“叙述空缺”到“向故事致敬”

2013-4-28 10:27| 发布者: 中选刊廖伟| 查看: 3595| 评论: 0|原作者: 格非

摘要: 【格非】对访谈本身,他略有迟疑,认为“一个作家不该对作品说太多,说得多了就把自己的底给掀了”。一触及小说,他又不自禁地打开话题,进入状态,带着感性又理性的情绪。他觉得,小说在时间的流逝中发生了诸多变化 ...
 

  “回到故事”是全世界作家的选择 

记者:“江南三部曲”让人觉得很“慢”。对江南乡村的描写,对民国时代氛围的渲染,对古典诗词戏曲的偏爱,都使小说具有了一种古典趣味,但今天很多人不屑于也不耐烦传达这些。 

格非:你觉得我写江南乡村是在写景,但其实是写我跟“物”的关系,一草一木、一楼一阁,表达的是我与世界的彼此观照。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人与物的关系发生了异化。过去,人与物是有机的,人观物、物观我,人与物可以交流。那时候,时间是一点一点被用掉的,时间中包含着人的体验,时间包含着意义。今天,我们谋杀了时间,这也是我们变得悲惨的原因之一。 

《人面桃花》中写民国的部分调动了我童年的生活经验。那时江南乡村生活着很多老人,他们会写诗作词唱戏,一言一行带出来的范儿都跟今天的人完全不同。我只有坐在稿纸前,拿起笔才能把他们召唤出来。往日的经验、人物会自动跳出来。写作最好的状态就是灵魂出窍,那是对记忆的一种特殊召唤。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但又是一种奇妙的享受。每当我做出一个还算像样的东西,便会觉得踏实。现在回忆当年写的作品,有时觉得羞愧,如果能多花一点时间,可能会写得更好。有的小说名声很大,但我不愿多谈,觉得不甚满意;有些别人觉得不怎么好,但我觉得还过得去。 

记者:上世纪80年代,你的先锋小说备受关注,评论界不断解读其中的“叙述空缺”。到了“江南三部曲”及《隐身衣》,则显示出向文学传统的回归。有人认为,“格非的小说从现代主义退回到了古典主义”。真的存在这种转变吗?小说该怎样面对传统? 

格非:很多人觉得我后来的小说从现代主义退回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的立场,这个说法不对。我的确重新回到了故事,但其本质与之前的小说是相同的。之所以有这些变化,是我对小说的看法发生了一些改变。 

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小说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当时我们甚至产生了在今天看来错误的“西方中心论”,完全套用西方模式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表现在小说中就是场景化、碎片化,以空间取代时间,以场景代替故事。我们吸收各种理论和思想,疯狂地进行各种文体实验。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Archiver|手机版|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   闽ICP备10010920号,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216号 ------

GMT+8, 2025-5-2 02:02 , Processed in 0.06341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