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成为怎样一个人 方 晓 人的阅历会成为一种财富,《月河桥》里这点得到了较好的印证。写小说几年以来,我经常忧心于自己的阅历浅薄,在小说里不得不耽于想象。这篇小说对我来讲,可能意味着这样一种变革:我不再只是囤于文字的想象空间左冲右突,而是力图将我曾生活于其间的现实生活反映出来。 我从事律师的短暂时间里,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事,远比我所阅读过的小说要丰满得多。当它们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却正如面对自己身处其中的现实生活一样,我无意于讽刺什么,也无意于劝诫什么。小说想在这点上有所作为,显然是徒劳无功的。老孙这个人物的原型,曾经是一个对我很好的人,他确实是在我极度困难迷惘的时候,提供了很大帮助,包括赏识和信任。在我与他共同的熟人中,他的困境有目共睹,但他的不守信用同样天人共知。他为了能够活得好一点,肆无忌惮地干着各类欺骗的勾当。小说是生活的放大镜,我只是遴选了老孙的某一个侧面,并不自觉或者说出于需要地进行了放大,但由始至终我都只想将他当做一个真实的、并不复杂的人物来写。 在令人惧怕的纷繁现实面前,很多道理并非泾渭分明,但愿这个小说带来的印象是,如果你身处老孙之中,你就无法说出孰对孰错、孰好孰坏。无论是现实还是小说中的老孙,都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爱欲,有时还是建立在他人失败和痛苦的基础之上,该如何去评判。这是我写这篇小说之初所想、也可能是小说遗下的一个命题,但绝不是文本本身妄自尊大想着力解决的。现实中的老孙曾经问过我,你觉得我这样做对吗,如果你说不对,告诉我错在哪里了。很不幸,我除掉信口开河,催动一些宏大的漫无目的的词汇去诋毁他之外,无法再做更多的事情。而且,我发现所有的用语在现实的情态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面对实实在在的像一把刀子一样直插人心的生活,一些道德化的语言所能起的作用有多大,它真的能感化人心?真正进入人的耳膜停留一两秒钟的又有多少呢。那些与道德紧密攸关看似精微至理的词汇对我们的生活有用吗,到底它们能帮助或改变什么?一个聪明、懂得许多道理的人,他个人以及他的生活会因聪明和道理改善多少?如果老孙是一个通常意义上善良的人,他满足了每个讨债者,一诺千金,从不骗人,这样的小说和生活真实吗?是否像个皆大欢喜的电视剧呢? 写这篇小说其间,我一直被纠缠于诸如此类的自我设问之中。老孙充当的也许只是一个道具,我不过是企图通过一个人物来接近生活的原味。我不敢说,这篇小说寄予了我多少深刻的思考,我试图表达的其实不过是人性的一个症结所在: 即使你明白了天下的全部道理,你看尽了世间百态,你仍然只能成为你自己。这是注定的。你即使有所选择,比如老孙可以选择收手,财产和债务正负抵消,重新成为一个穷光蛋,也可以成为一个善人,有老婆,还可以有个孩子,可惜做得到吗? 贯穿这篇小说之中的仅仅是一个佛家的道理,“命定了,你就逃不脱。”有时候,人是没有选择的。世间多是妄自挣扎的人,为此衍生了许多色彩纷呈的故事,它丰富了我们的小说,滋润了我们的眼球,但如你所见,结局始终如一。 今年年初在杭州修改这个小说,静看西子湖畔的人来人往时,我有些想念当初和老孙在一起的生活,许多细节再次充盈我的脑海,那时我知道即使我的写作极力本着客观立场,仍无法有信心说,我把我所认识的那个老孙写了几分在纸上。他或许只是一个漫画型的人物在我的小说中过了一下皮影戏的瘾而已。他仍然是他,和众生一样,只能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和这个世间一样,从不会因为小说而有任何改变。在这个意义上,小说只具有一种想象中的回忆功能而已。 |
Archiver|手机版|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 闽ICP备10010920号,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216号 ------
GMT+8, 2025-5-2 00:22 , Processed in 0.05797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