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这一代,对于结婚的话题,恐怕是早就听烦了。前几年在亲戚的饭桌上最常听到的是——晚婚;过了两年,话题由变为了——催婚;最近,这话题——成了不婚。 结婚,对于中国女人来讲,似乎,越来越困难了。 对于女人到底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小孩的话题,确实很有讨论性。 当别人问起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总是给予否定的回答——我暂时不想结婚,也不想生小孩。 原因是——我尚未准备好。 要准备好些什么呢? 我想是对这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的人生负责的觉悟——因为,你不得不承认一件事——当你开始和这个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有了难以解开的缘分牵扯之后,不论怎么样,你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他的一生,而你的人生也可能会被改变。 也许很多人不太明白我在说什么。 不过,如果读过小说《万箭穿心》,那应该就多少会有一点体会了。 马学武的死是李宝莉一生悲剧的开始。 故事的女主人公叫做李宝莉,她太厉害太精明,她妄想一切顺她的意,任何不顺她意的地方,她都要想办法收拾地服服帖帖。他的丈夫马学武早就厌倦她凡事都要吵个没完的个性,与厂里的打字员私通上了。李宝莉恨马学武,却也想留住马学武。但李宝莉精心算计过后,马学武却死了。当李宝莉看到马学武不给自己留一句话的遗书的时候,也想起马学武追求自己时写的情书,悲从中来。谁曾想过,浓烈的爱会变成浓烈的恨呢? 李宝莉毁了马学武,而马学武也彻底毁了李宝莉。 马学武的死给李宝莉的公婆和儿子都造成了深深的影响,他们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李宝莉身上。而马学武死后,李宝莉担起了养家的负担,她一个女人风里来雨里去,做着最辛苦的活,赡养马学武的父母、抚养正在读书的儿子。 然而所有人对这一切不为所动。 儿子只跟两位老人亲近,对李宝莉几乎拿生命付出的一切视而不见。 李宝莉受了伤,缝了针,为了不麻烦婆婆,李宝莉借住在朋友家中养病,婆婆打电话来,不关心她的腿,只问要钱,也不客气地摆出只要拿了钱,李宝莉怎么样都无所谓的态度。而儿子呢,也完全不顾妈妈的处境,一次一次地拿李宝莉对他的爱来要挟她,不准李宝莉开始新的生活,也不准李宝莉找公婆借他上大学的学费,李宝莉被她至亲的人逼到几次卖血筹钱。 马学武死了,但马学武的死是李宝莉的错吗? 一个出轨的男人为自己行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有人却在女人身上寻找原因。 当这个女人默认背上了罪名以后,她便永世不得翻身,即使做牛做马呕心沥血也得不到原谅。而参与审判的,不是法官,而是李宝莉至亲的人。 天生的母性赐予了儿子权杖,他拥有了惩罚母亲的权利。 他对母亲的爱便是最为有效的要挟。 李宝莉一辈子只求得到儿子的回报,然而在小说的最后,儿子在学成归来之后,却打算将李宝莉赶出家门,与爷爷奶奶换到别墅去享福。 李宝莉一辈子的辛苦付出只换来——万箭穿心。 读到小说的最后,我无法不为之动容。 小说中的李宝莉,是伟大的,她的坚强,母爱光环,奉献精神让人钦佩折服,当然她也并不是完美的。 李宝莉的悲剧总是需要有什么来负责的。是马学武,是一家子人,还是李宝莉自己?这个应该留给读者思考。作者却很聪明地留下了一个说法,把李宝莉的悲剧归罪于房子的风水,在父亲第一次参观李宝莉的新房时便指出了风水不好的问题,说新房是位置是万箭穿心。 在我看来,房子没错,错的是,李宝莉的婚姻和这桩婚姻带来的诸多问题。 然而,这偏偏就是血淋淋的现状。 前一阵子看到的一条社会新闻,在建筑工地打工的父亲找到记者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儿子离家出走的原因居然是想要买一台苹果手机,那位父亲双手老茧,指缝里还有长年累积的污泥,他满脸倦容,一双泛满红血丝的眼睛面对记者的镜头,说,只要儿子肯回来,他一定给他苹果手机。而这事件中让人心痛的地方是——使这种剥削关系成立的,恰恰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还有不久前,患有产后忧郁症的新生妈妈带着新生儿跳楼的事件,这跟先生的冷漠,婆家的不理解,娘家不断劝忍都有关系。 小说可以根据现实改编,而现实却更为可怕,正如马克吐温的名句: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 从2007创作的《万箭穿心》中可以看出一个无法忽略的社会现实,人们对婚姻的信心指数正在逐渐降低。如今十年过去,这个信心指数显然已经跌到破表,直逼跌停! 结婚是一件须要谨慎对待的事情,而比结婚更谨慎的是生儿育女,因为大部分人可能可可以做到以放弃自己的婚姻,但是,大部分人放弃不了自己的小孩。小孩才是一辈子的牵绊。然而,小孩可能给你带来快乐,成就感,满足感,但也可能带来反杀的作用。不是你亲手毁了他一生,可能就是他亲手毁了你一生。 我在看小说的时候,无数次想到,如果李宝莉没有这个小孩,没有这个马学武的所关联的婆家,这一切都不会造成。 我知道,很多父母催婚的本意还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子女有另一半照顾,日后会幸福,但是在那之前必须搞懂,你的子女是否真的准备好了要结婚。而每一个结婚生小孩的人是否真的有觉悟要接受这个一辈子逃离不了的牵绊了吗? 在文中,马学武发出过疑问:这个婚姻带给他的是幸福多呢还是痛苦多呢? 而在文末,李宝莉也叹息过:从没有人对她说过这辈子有娶了你是我的幸福。 这让我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那么多人的婚姻都失败了,大家却还热衷结婚呢? 小说的最后,作者给了这个悲剧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离开家的李宝莉住到了货郎住的一块五旅馆当中,而真正关心她的闺蜜和建建,在她离家那天,怕她想不开,到一块五旅馆找她,然而,在喧哗、活力十足的汉正街上,建建仿佛看到了那个永远不会被生活打倒的李宝莉。 点击阅读:《万箭穿心》 |
Archiver|手机版|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 闽ICP备10010920号,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216号 ------
GMT+8, 2025-5-1 20:25 , Processed in 0.057390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