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请保姆照顾老人,保姆却杀掉老人,这是十来年前的社会新闻,发生在南方某省,我看到这新闻时很震惊,跟朋友聊起,朋友说,这要是放在韩国,能立刻改编成一个电影。大概是这个新闻的影响太恶劣,我一直没看到后续报道。我觉得这个事儿能写成个小说,但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疫情期间,我注意到,我们的防疫政策就是减少发病率,减少死亡率。不能让大家平白丢了性命,对防疫政策,我不想多说什么,只是想,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政府也不能让人随便死掉。我们知道日本的人均寿命很长,如果人均寿命长意味着更好的生活质量,那我们也得让人尽量活得长久一些。 实际上,如果仔细考察日本和北欧的养老,会发现两个地方对生命质量有不同的认识。不过,这话就扯远了,简单来说,疫情让我想象,国家会开展“活到九十九”运动,让每个城市居民尽可能活得更长久,居委会能给隔离封闭中的居民送萝卜、白菜、肉,就能给老人送便当,网格化管理,让老人都有饭吃,而且不收钱,或者收很少的钱,这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大概是2016年,斯坦福大学做出个寿命预测模型,它根据医院的数据,判断一个名人还能有多久的寿命,一般接受判断的病人,都有半年到一年半的寿命。从理论上来说,这个模型不难,只要有足够的数据,我们也能做出来。关键是,做出来干吗使?其实,有经验的医生,对患者能活多久,也有自己的判断。这些寿命预期,如果对医疗政策没什么良性的建议与干预,其实也没什么用。患者自己会使用吗?比如一个患者,医生给他开了一堆药,他拿着这堆药,输入药名,输入自己的年龄和病况,按下回车键,屏幕上显示,你还有半年,回家准备后事吧。患者可能自己也不高兴。 也是在疫情期间,我们小区办过一段时间的出入证,我回我自己的家,需要办一个出入证。门口的保安,穿上红背心,写着“志愿者”,保安的工资由我们支付,你怎么就成了志愿者呢?小区还搞过人脸识别,刷脸进入小区,后来出入证和刷脸都不了了之。但这种借由机器和数据对人的控制,依然日益严重。这玩意能预防犯罪,将不安定因素扼杀,技术其实也蕴含着“恶”,让人不寒而栗。 这三重因素——居民不能随便死,大模型能预知生老病死,技术对人的控制——叠加起来,让当年的那个保姆杀老人的社会新闻有了更大的纵深。所以就有了这篇小说《主人翁》。 |
Archiver|手机版|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 闽ICP备10010920号,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216号 ------
GMT+8, 2025-1-23 08:43 , Processed in 0.07908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