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篇小说选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篇小说选刊 首页 大论谈 东评西说 查看内容

裂隙与弥合

2012-11-27 20: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821| 评论: 0|原作者: 郑国庆

摘要: 裂隙与弥合——读《中篇小说选刊》2010年第3期 郑国庆 著名学者王晓明曾经用“成功人士”来指称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称羡最为人向往的“形象”,这位在广告与传媒中频频露面的人物基本是这样的:中年,微胖,衣冠笔挺 ...

裂隙与弥合
——读《中篇小说选刊》2010年第3期
    郑国庆

    著名学者王晓明曾经用“成功人士”来指称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称羡最为人向往的“形象”,这位在广告与传媒中频频露面的人物基本是这样的:中年,微胖,衣冠笔挺,住在效外别墅,开着高级轿车,有漂亮的太太、可爱的孩子,家里多半还养着一条名种犬。无论在办公室、在家里,均胸有成足、自信满满。这样的一位男性样榜大概是时下最具示范力的生活形象了,连小学生都会告诉你他将来的理想是当老板赚大钱,成为这样的人!
有趣的是,作家似乎不怎么买成功人士的账,他们总是试图将成功人士更多的侧面、背面,胳肢窝、后脑勺,让生活中更多背阴的内容在小说中呈现出来。王秀梅的《躺椅》就在成功人士光鲜的表象上毫不留情地划了一道。
    “外头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拥有若干个女人似乎是现时代衡量成功人士的指标之一,主人公罗征程正是这样一位在妻子与情人之间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性(幸?)福人士,小说的叙述以罗征程为角心人物,从一帆风顺、志得意满到进退失据、挫折溃败,叙述者慢条斯理地剥下了罗征程对于完满生活的想象。罗征程自认运筹帷幄,无论老婆还是情人,他都富于分寸、拿捏得当。然而他低估了女人的报复心,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老婆设下的局,与此同时,被抛弃的情人也展开了对他的折磨与羞辱。表面看来,这部小说颇具电视家庭伦理剧的噱头,然而作者叙述的力道与思考的深入使得它跟流行的剧作区别开来。仔细阅读《躺椅》会发现,它小说的主题并不在婚外恋,作者要提示的其实是:生活的“重”。罗征程并不是因为夫妻不和而需要别的女性的情感抚慰,他与情人小简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绯恻的情感,他与老婆的关系并不坏,需要在老婆之外有个情人的原因无非是有能力的男人都这样,不这样就不够有本事。这位被时代裹挟的男人,自以为是时代的弄潮儿,实则是浮在时代表层的一片浮沫,他活得那么光滑,而没有意识到女性也有她们自己的生命情感与欲望,更糟的是,他不能体会一份深刻的亲密关系带给人的满足感要比在不同女人之间周旋的虚假繁荣大得多。幸福的重心不在于房子几平方,汽车什么款,情人有几个,而在于多大程度领悟生活的能力。
    许是基于不同的性别身份,如果说《躺椅》对男主人公的审视基本是毫不留情的,小说的叙述保持着一种尖刻嘲讽的语调。同样是书写“成功人士”生活的尴尬与缝隙,王跃文《黄叶满地》的叙述更多了一些的无奈喟叹,作者保持了他的擅长,对夹缝中求生存的官场生态有非常细致生动的描摹,叙述者对男主人公——一位有些才气,也还残存着一些正义感的官人李济运显然有一定程度的同情,然而饶是李济运这么长于察颜观色、审时度势的灵活角色,在一个庞大的官僚迷宫中也不过是任权力摆布的小卒子而已,随着赏识他的老上司田家永的出局,他小心翼翼、步步为营的仕途大概也就到此为止了。小说最触动人的地方不在于主人公官场命运的沉浮,而是对这样官场人生的审视。大到领会政策精神、上级指示,小到座次安排、敬酒程序等诸如此类繁不胜繁的官场规则,李济运均颇有心得,小说中甚至出现了一个非常“黑色幽默”的细节:请领导同志进电梯。是第一个请他进呢,还是请他一个最后进?“这是个问题。领导同志第一个进电梯,他自然就得往最里面钻,出电梯时他就是最后面了。领导同志最后出电梯,这怎么行呢?”这样的心思细密、揣磨“官”情,大概是李济运在官场上立足的本领,然而当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精力如此大量地、日常地消耗在体察领导的心意、脾性,琢磨各种官场的潜归则时,我们是该佩服他对中国官场文化的谙熟呢?还是感叹这样一种官人文化的生活,对于生命的浪费乃至吞噬?
    如果说以上两篇小说让我们看到了光鲜的“成功人士”生活的背阴面,《足下》却慷慨地给了我们一个底层打工仔的亮丽故事。外资鞋厂的员工马小路为了追求他心仪的女工陈利,每天捡一块工厂的皮革,并在工余花钱花精力拜师学艺,呕心呖血制作出了一双陈利梦寐以求的高级波鞋,然而陈利对这双出自马小路之手而非贴着本厂名牌商标的波鞋嗤之以鼻。当马小路奉上那双由各色皮革拼贴而成的波鞋给他心中的女神,而陈利把鞋摔在地上并拿脚剁时,我们的心跟马小路一样,“咯吱两声被陈利剁碎了”。如果说小说的叙述到此为止颇有寅次郞式小人物狂想曲好笑又心酸的悲喜剧色彩,后面的安排却多少有些直转急下的大团圆式的庸俗——马小路的波鞋意外地在厂里举办的设计大赛中拔得头筹,并且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一路从普通员工升到了副课长、课长,马小路终于和陈利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小说的结尾作者来了个故作神秘的点题,马小路让“我”猜他的秘密——一块皮革。皮革上写着八个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然,一块小小的皮革,“我”看到的只有这八个字,马小路看到的却很多,很多……作者看来很想传达一种深具意涵的生活哲学,然而说白了无非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句广告词:态度决定一切!小说最后皆大欢喜的色彩与要传达的意义是非常读者文摘的。假设说马小路没有获奖,没有当上课长,取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陈利还爱他吗?凭什么小说说陈利爱上的是马小路这个人,而不是马小路的成功呢?对于千千万万的马小路来讲,他们缺的不是对生活向上的态度,而是这个社会对于他们向上流动的不公与打击!《足下》的叙述对于马小路们的境遇是个勉强的弥合。
     和《足下》作者同样拥有善良美好愿望的是《工头儿》的作者。《工头儿》写一位勤快本分的建筑工地农民工“好人有好报”的故事。然而与善良愿望相比,小说中几次事件的描写所透露出来的现实的复杂与晦涩远比叙述的整合更令人动容。工地索赔事件、栾正杰对于死亡处理的冷漠麻利、索赔者与死者的真正关系,以及死者到底是自己掉下去的,还是同为打工者的索赔者推下去的呢?事情象一团令人透不过气的迷雾,而一个年青的生命就这样无声无息没有溅起任何波澜地消逝了。小说中的细节也在不经意中带出了城乡关系的紧张与尖锐。带媳妇进城看病的三福在医院受到了医生的冷遇,在饭桌上和老四报怨道:“你看医生那熊样,跟咱借他八百块钱一样。有啥了不起,他妈的,我回去把粮地里菜地里再多撒点农药,俺慢慢地毒死你们!”这些描写与细节所透露的种种意味深长的信息远比小说的好人叙述要来得有艺术冲击力得多。
    《北京北》讲述的是进城第二代。相对于《足下》与《工头儿》,《北京北》不试图给出一个完满的叙述,小说的结构相对松散,但也更具真实感。开黑车的王亚到结尾还是开黑车,徐京生也终究没能让李小静成为他的女朋友。北京的马路一天比一天宽,楼房一天比一天高,他们仍然是没有北京户口的尴尬的“外地人”,北京与他们之间横着一道跨不过的坎。现实坚硬,生活仍然要继续,这篇小说非常动人的地方是作者那种疼惜温暖的平民情感。年轻人的爱情,年轻人的友谊,年轻人的热情与纯真并不因现实而减褪;底层社区的暖老温贫,互相扶助,一家有难大家帮在小说中有真切感人的捕捉。小说的结尾写赵姐找到了丢失的小四,清河营到处放起了鞭炮,大伙儿都为赵姐高兴呢,“清河营的喜事不多,找到小四当然是一件大喜事,天一样大。”十几辆黑车去接小四,回返的路上大伙去看天安门,清河营的人来北京许多年了,没几个见过天安门到底长啥样,“十几辆平时拉黑活的黑车,第一次拉着自己的家人驶上了长安街,驶过了天安门城楼子。车真多呀,哗哗的,洪水一样。”在这里,我们看到生活的力量不是来自偶然的机遇、上层的垂怜,而是孕育自劳动者在日常生活中互相照顾与支持的生活形态。车子载着他们的勇气、坚韧、爱与关怀,穿过北京灰朦朦的大气,投射出微弱却持久的光亮。
     在读过这么多情节型的小说后,王传宏《迷途的候鸟》多少给我们的审美疲劳开了一扇窗。这篇小说相对简单,中国姑娘芮小容经由跨国婚介嫁到日本,蹊跷的是,芮小容抵达日本新郎提供的住处时,只看到新郞留下的一些钱而新郞却悄无踪迹,日复一日的等待成为芮小容异国生活的主要内容,直到某天芮小容回家时听见卫生间有人洗澡的声音,不知是否那素未谋面的丈夫归来,小说就此结束。话语横组合的相对简单给作者腾出了纵深挖掘的空间。芮小容在异国的生活单调、重复,叙述者的笔却摇曳多姿,芮小容的前尘旧事,芮小容的感受、情绪、回忆,芮小容什么都够不上,简直是苍白、平淡的成长经历,经由叙述者婉曲体贴的描述,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与其说这是一篇描写跨国婚姻或者海外华人的生活境遇的小说,不如说是一个在寡淡亲情中长大的女孩,有过一些稀薄的爱情,有过不足为外人道的难堪的遭遇,小小的梦想是有个属于自己的家,有个和蔼可亲的男人。可是这么一点卑微的愿望看来也不那么容易实现,难堪遭遇给她带来的沉重负担使得她只好背景离乡,来到日本寻找这个虚无飘渺的婚姻。为了躲开独自一人在家的空洞,芮小容每天早出晚归行走在人群中,可是,在这异国熙熙攘攘的街头,有谁会注意,有谁在乎这一位身分可疑的外国新娘的感受呢,“于是,那种巨大而空洞的、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又慢慢浮了上来。芮小容忍不住有些诧异,原以为自己一离开小镇,就等于是把过去抛在了身后,却丝毫没有想到,过去的一切就像是她后背上的那颗黑痔,早已经变成了身体的一部份。它们步履敏捷、精力旺盛,在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早已悄悄尾随着她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国度。”
     与其说这是一篇描写跨国婚姻或者海外华人生活境遇的小说,不如说这是一篇关于孤独的小说。不是英雄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也不是知识精英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而是,普通人的无名的孤独。人们仰望英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敬佩知识分子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孤独,可是,芮小容的孤独算什么?这位姿质平常的女人既没有美丽的容貌足以跻身在海伦、陈圆圆、杨玉环“冲冠一怒为红颜”、“回眸一笑百媚生”等轰轰烈烈的“美人”行列,也没有过人的才华诸如居里夫人、阿伦特、李清照等“才女”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身影。如果孤独也分伟大和平庸的话,芮小容的孤独肯定属于后者。幸好,历史才分伟大和平庸,这个在历史大叙事里大概只配在“群众”一词里露个脸的小女人,经由文学打捞了出来,她的无人开自落的寂寞与挣扎,生命浅浅但真切的划痕,在文学广大包容的襟怀里得到了安置与关怀。
      陈河的《去斯可比之路》同样是一篇写海外中国人的小说。和《迷途的候鸟》一样,小说的环境设置在海外,但关注的重心却是海外内皆然的生命的困惑与追求。在这两篇小说中,海外的背景加添了人类漂泊的运命之感。不过,《迷途的候鸟》的芮小容是求现世安稳而不能,《去斯可比之路》的段小海却是主动将自己从稳定安逸的生活中放逐出去。原本有着很好的工作,有体面的家庭的段小海,在某个时刻开始听到了“远方”的召唤,“……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觉得心脏像个定时炸弹的计时器一样在咔嗒咔嗒地响个不停,他脑子里不时冒出一个个可怕的念头。他的脸色苍白,不时会颤抖个不停。”段小海最终服从了内心的声音,跳出那个一眼望到头的舒适而倦怠的人生,踏上了命运的不归路。辗转在科威特、利比亚、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段小海的海外生活危险动荡,直至不幸被塔利班绑架。然而其间虽然有机会,段小海似乎并不想回到原来那个“正常的生活”。动荡而自由,沉闷而安定,哪一种选择更好呢?也许段小海其实是鸟,天空才是他的家乡,让他关在一个所谓正常生活的笼子里他会闷死的。这篇小说再次提出了有关生命价值的无解题。在某些人看来,自我的价值在于社会意义的成功,比如升官发财或成名成家,外人的称羡与社会的嘉许就是对其生命价值的最大肯定;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生命的意义不在拔下一面又一面的小红旗,而是在生活的过程中所领略到的美妙风景,感受的丰富与深刻决定了生活的质地。
    《去斯可比之路》保持了一种散文式的叙述笔调,作者并没有为了迎合“好看”而采取戏剧化的方式来处理段小海动荡的外部生活,小说以“我”的回忆断断续续地勾勒出“我”与段小海的交往以及段小海的生活轮廓,这样一种朴素平实的方式反而凭添了岁月的沧桑感,那种经过时间的淘洗沉淀下来的对生命的感怀,远比市面上猎奇的海外游记沉实厚重。
     在俄罗斯谁生活得更好?在中国谁活得更好?这些小说提供了不同的生活。在叙述的逼视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千疮百孔。在叙述的逼视下。我们看到,在这些小说里,叙述有时是裂隙的暴露有时是弥合,但都表现出一种凝视生活的认真的态度。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那么,亲爱的读者,让我们暂时停下手中的忙碌,从现实中抽身片刻,进入这些小说的阅读吧。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Archiver|手机版|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   闽ICP备10010920号,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216号 ------

GMT+8, 2024-5-20 16:21 , Processed in 0.04660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